Author: www.lefjj.com

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天富网址惊现地摊(图)

提起《十三经注疏》,文化界均知,它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史料。《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13部儒家经典,以独特的方式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种种问题,包含思想、学术、典章制度、道德伦理、天道人道等方面。而《十三经注疏》,则是对13部经典的注解和对注解的解释。 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建业,10多年前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获得的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令人叹为观止! 刘建业说,《十三经注疏》最早出现在唐代,但版本早就不见了。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仅存有一部宋、元、明的递修本。而文献上称为“北监本”的《十三经注疏》,天富就是明万历年精刻的333卷本的古籍善本,究竟流传于民间何处,无人知晓。 现在,让我们再回味一下刘建业喜获明万历本《十三经注疏》的情景。 1999年1月17日,星期日。晨起,天刚蒙蒙亮,刘建业就奔向了潘家园旧货市场。虽然这时许多人还在睡梦中,但旧货市场上已是人影晃动了。 那天他逛了个把小时,就要失望而归的时候,一个摊位上两摞发黄的线装书映进了他的眼帘。俯身一看,书皮上那浅蓝色的版签使他怦然心动——这不是明代古籍特有的版签吗?外粗里细的黑线框住以标准仿宋字体写的书名——《十三经注疏》。 刘建业的心急速地跳起来。如果这两摞书没有造假,那可是稀世珍宝啊! 他克制着激动,佯装镇静,捧起那发黄的书籍轻轻翻动着、鉴别着。他发现每一页的书口(专业术语称书页的边端为书口)都醒目地印着“万历十四年刊”。而每一册书的每一页,都钤盖着“礼部之印”的方形印记。其中一册书的卷首,还用朱笔工整地书写着“乾隆四十三年,岁在著雍阉茂六月十六日,用汲古阁本校起”字样。刘建业明白,“著雍阉茂”是乾隆四十三年的干支纪年,是“戊戌”的又一称法。 他心花怒放:这是清朝初期礼部的藏书,存世极少,流传至今,极其罕见。 幸运之神光顾了他。翻点一番,共19册65卷。该讨价了,农民装束的货主要价8000元。他清楚,这19本线装书的身价远非8000元,可见货主并不识货,只是虚晃一枪,“漫天要价”罢了。但他一工薪阶层,8000元也掏不出来呀,尽管出门时是有备而来,将家里1000多元的现金悉数带在身上,那也差得远呢。他明白,机不可失。遂坦诚地与货主商量,他是读书人,天富网址特别喜欢这套书,说着将身上1000多元甚至连一两毛的零票都倾囊掏出。货主见其诚心诚意地买,并非那种二道贩子,也就同意了。刘建业长出一口气,这才掏出手帕擦额头上的汗珠——料峭的寒风中他居然激动得全身冒汗。 抱着两摞发黄的线装书,刘建业这才想起兜里一分钱都不剩了。别说打车,就连公共汽车都不能坐了,只好步行。但他此时一片好心情,乐此不疲,竟从潘家园一直步行到崇文门的家。 记者得悉前往,刘建业高兴地搬出两摞线装书《十三经注疏》。数一数,共19册,其中还夹着许多小纸条。见我满脸疑色,他解释道,《十三经注疏》曾是他熟读的古籍之一,但这种明万历的版,当时就印数不多,后在清嘉庆年之前书版就毁绝了。其珍贵之处还在于,这19册书曾是清代礼部的藏书,不但有与明汲古阁本对照的朱记,同时还有当时校对人的年代(乾隆四十三年)的记载。这19册,堪称万历版《十三经注疏》的残本,尽管不是全部,但还是非常珍贵的!所以一拿回家,天富客服他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阅到感触深的地方,就夹一小纸条。 两摞旧书的经济价值知多少?刘建业说,当然它远远超过货主开始的要价8000元,但他眼里看到的并不是它能倒卖多少钱,而是看重它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万历版的《十三经注疏》也许还有在民间流传的,但这部经过朱笔校对又钤着“礼部之印”的藏本,恐怕是世间惟此一份了。

收藏故事:小木匠的收藏传奇天富客服

1983年,上海来了一位小木匠,名叫马正华,天富江苏靖江人。1965年出生。出于好奇,他从购藏一件古瓷玩起,历时20多年,已集藏近万件古董、古玩、古籍和各色古物,成为赫赫有名的收藏家。 第一次“吃药” 马正华出身在劳动人民家庭,兄弟姐妹5人。1982年,17岁的马正华跟一位老木匠学手艺。一个月人工2元(人民币,下同)不到,他这个小学徒的工钱更低。1984年夏的一天,马正华到南市老城厢寻活,见有人兜售一件清代古瓷盘,开价2000元。他吓了一跳,心想:“一只瓷盘的价钱,够我吃两三年,怎么这么贵呀?” 马正华的父亲曾在上海当过制作红木家具的工人,1962年下放返乡务农。他雕刻的图案精细优美,儿子看在眼里,神思飞动,觉得非常美观,由此爱上了有美术图案的物品。回家对父亲说起了那件古瓷盘的昂贵价格,父亲说:“那一件可能是古董,称得上古董的,天富平台官网价格就能往天上飞!”马正华心有所动:“我何不也玩玩古物收藏?碰运气弄到手一、两件,一来可以欣赏古文化艺术,二来以藏养藏,还可以赚钱。”父子俩商定,摆地摊买卖古玩杂件。 1985年,马正华从银行里取出全部储蓄600元,在市中心人民广场附近摆了一个地摊。一天他出去收购,迎面走来一个中年人。此人从包裹里取出一件黑乎乎的瓷盘,神情伤感地说:“新房子装修,我只好将这件古董出手了。这件古董是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年代久远很值钱的。”开价1000元。马正华听说是古董,暗暗思量:“古董到手价格就能往天上飞,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沉默一会,从口袋里掏出400元大票,再加碎钞票,一共605.73元,对卖主说:“我只有这么多钱。”对方无奈的点点头成交。 翌日,马正华将那件“古董”摆在地摊上,一个上午无人问津。正苦恼间,一位曾在友谊商店工作过的“老法师”朱老先生拿起黑瓷盘端详起来,还用手敲了敲,听听声响,问多少钱,马正华怯怯地回答:“1000元。”朱老先生笑眯了眼:“你是卖古董么?这东西没有年头,而且,盘底有裂缝,不用看,声音都听得出来,它是假的。你要卖钱,一点没戏唱。你用它往地上砸,倒是有一片清脆的响声。”马正华听这一说,急出一身冷汗,差点流出眼泪。想不到第一次收古董就“吃药”(上海话,上当的意思)!好不容易积聚的600元(相当于近半年的木工收入),就这样砸了!马正华这人厚道,难过归难过,他还是恭恭敬敬双手抱拳:“谢谢老伯指点,后生向您一拜!”朱老先生同情这个后生,此后,经常到他的地摊旁闲聊。熟了之后,两人结成了忘年交。 投桃抱李 挖到宝物 朱老先生有一些藏品,均以低价卖给马正华。最后他送给马正华一只大木箱,说:“不放收藏品,这只木箱送给你吧。”马正华搬回家,打开木箱看见木箱底部有个小机关,露出两条“小黄鱼”(一两一条),顿时惊讶得叫出声音来:“金子,金子!”有了两条金子,天富客服买古董不愁没钱了。他心跳得厉害!这时他穷得叮当响,是需要钱的时候。想起家乡古训:“再穷,也不要眼红。做人要守规矩,生财要取之有道。”不再犹豫,当天就把两根金条送还朱老先生。老人感激涕零,拍拍马正华的肩膀,赞曰:“你是好人啊!像你这样见财不贪的人,如今很少见了!我年纪老了,藏在木箱底的祖传两根金条早忘了,幸亏你还给我。”老人把马正华当成了自己的弟子,悉心指导他鉴别文物、古玩,还带他跑文物商店,观察实物,边看边讲解。名师指点,加上研读文物鉴赏书籍画册,马正华踏进了鉴定之门,成为行家。 1987年秋,一个黄昏,马正华在浦东川沙镇一中年人手中看到一件古代青花瓷瓷盘,盘中央绘制一条龙,龙身四周饰莲花纹。凭借鉴别能力,这次他没有“走眼”。卖主开价1000元,马正华听说这钱是给老母亲开刀用的,不还一分钱价,当即付款买下。翌日,他把古瓷盘摆上地摊,当天中午,一位穿中山装的中年人观看了约半小时,不发一言,突然目光一亮;“我出7000元,卖不卖?”如此高价,令马正华心猛跳,转念思忖:“人家肯出高价,说明这件古瓷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不能轻易出手。”他找托词说:“实在对不起,我师父走开了,我不能作主,改日吧。”对方走后,匆匆收摊,直奔朱老先生家。 朱老先生戴上老花眼镜,一遍遍看,两眼发光,双手微微颤抖:“孩子,你觅到宝啦!这是明代青花瓷精品,不是1万元,10万元都不止啊!”马正华喜出望外,放在家里收藏室当“镇室之宝”。 废品堆里捡字画 1996年春,马正华骑自行车,外出觅宝。途中看见一中年汉子拖着装满废纸的一辆“黄鱼车”(人力板车),吃力地慢慢走着。马正华跳下自行车,与车主攀谈起来:“车上除了旧报纸,还有什么?”车主随口答道:“还有旧杂志、旧书。”马正华听到“旧书”两字,他叫车主停车,报价1000元,愿全部买断“黄鱼车”上全部废纸。车主是个精明人,心想你既然出大价钱买废品,废品中可能有值钱的古书,于是报价2000元,马正华二话不说,付款买下。到家翻阅旧纸,突然发现一捆中国书画,共84幅(每幅见方45公分)。打开逐件审视,不禁惊喜万分,那84张册页,都是大画家、大书家的作品,其中有“海派画”创始人任伯年、吴昌硕和清末大篆刻家兼书画家赵子谦、翁方纲等人的精品。马正华狂喜:“废品堆里觅到无价之宝,乃我之大幸也!” 海内奔波 觅到文物 马正华20多年来觅宝,提高了思想境界,悟出了一个道理:不能为谋利而收藏,要回报国家,把收藏当作抢救、保护文物的手段。“守株待兔,等不来宝贝。古物是用腿跑出来的。”马正华不怕吃苦,20多年中,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到过江浙、皖、鲁、闽、川、云贵和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11个省市。 1997年春夏之交,马正华跋山涉水,远赴福建仙游,横梁等山区,访古民居。在一家祖上做过大官的巨宅门前,见石狮、石鼓、石刻门楣、雕花石门板堆放在大门两旁,当作垃圾处理。马正华感到可惜,叩门找主人,主人外出,马正华空手返沪。两个月后,他又不辞辛苦,从上海乘火车到福州,再转长途车到仙游,这次终于遇见了巨宅主人,买下一对圆形雕刻的共重500公斤石鼓和一对养金鱼的雕花大石缸,雇卡车运抵上海。不久,上述4件石刻文物分别转让给了南市文庙和一家公园,了却保护的心愿。 教育儿子:别指望靠收藏发财享受 20多年来,马正华共收购集藏了近万件古董、古玩、古籍、古工艺品,古雅精美,琳琅满目,其中有瓷器(清三代官窑古瓷居多)、玉器、字画、佛像、竹木牙雕、老红木家具、奇石、紫砂壶与瓷质茶具、古玩、古籍与文房四宝和老唱机、老唱片及18世纪西洋大型座钟。以藏养藏,他在豫园上海老街藏宝楼租了一幢上下两层共400平方米古屋存放上述藏品,挂出“马家古玩”匾额,迎接中外收藏家与游人。如今,小木匠已成为富翁。他对笔者说:“我喜欢的古董,要一代代流传下去。我的孩子14岁了,我要他发奋读书,别指望将古董变成财产去享受。至今,我仍然喜欢喝稀粥、啃馒头。我买了房子,是很一般的;买了车子,也是很实用的面包车。名牌服装从来不穿的,买名牌,不如买点古董玩玩。”

花梨木家具的天富选购保养

如今的家具市场,可以说是各种木料层出不穷,天富 可要说到最红火也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还就是那几种:红木、柚木、非洲花梨木等等。尤其是非洲花梨木(非花),以其:“木品质、白木价格”成了市场上的新宠。可也有不少市民心存有解,这非洲花梨木到底怎么样?

当女人爱上红木天富客服

人的爱好常常会有一个发端,李莉最初与红木结缘是因为喜欢收藏,尤其对鎏金佛像有浓厚兴趣。2001年春天,她来到好朋友——上海有名的紫砂壶大师、收藏家许四海家里,想看几尊佛像和瓷器。没成想,还没等她见着佛像和瓷器呢,就被许家的一张红木琴桌迷住了。 这张琴桌主材是老红酸枝,桌面攒框镶整块瘿木板面,花板镶黄杨木雕龙纹,两侧卷头为意态空灵的凤鸟,整个桌子选料考究,造型雅致,独具艺术魅力。 人都说好东西讲缘分,李莉一见就满心欢喜。那天这架琴桌旁堆满了纸箱字画,上面还放着一对青花瓷瓶,可她独独被琴桌吸引了,最后,她把鎏金佛像,青花瓷瓶和琴桌一块“请”回了家。 这张琴桌成了李莉的第一件红木藏品。 自此,对红木家具的爱一发不可收。细细想来,李莉觉得自己起始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钟情中国传统家具的种子。记得小时候自己家里有一套柚木家具,天富注册那是母亲结婚时置办的嫁妆,因为对它们拥有超乎寻常的爱,身为革命干部的母亲不惜被人扣上“小资情调”的帽子。另有一次,她到同学家去做功课,同学家中有件红木梳妆台,她看到同学的妈妈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用绒布小心翼翼的擦拭着梳妆台,她从中感受到红木家具是那样贵重,仿佛在物质之外蕴含着某种与心灵相通的深意。 红木之味 因为喜欢红木,身为企业家的李莉和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古旧家具收藏家余梦如、汪笃诚等都成了好朋友,大家经常交流,互通有无。有一次,她听说上海一家拍卖行将拍卖香港名媛宫雪花用过的一张红木美人榻,就亲自前往竞拍,经过一番激烈竞拍,把它收入囊中。 几年来,李莉先后给自己的客厅、书房、卧室配置了全套的红木家具。尤为特别的是,她还给自己家里与客厅相连的厨房精心选配了一整套的红木家具,把它装点成了一个可以让亲友聚会饮茶的茶室。 由于对收藏的痴迷,李莉家的多宝格里摆满了瓷器、玉器和其他古董文玩,它们当中有的来自国外,但更多的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痕。不过,凭一人收藏之力,毕竟有些局限。这两年,随着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李莉生出了一个用企业养文化的想法,她想通过一处会所的方式,把身边藏友和他们的藏品聚拢起来,其中包括大家收藏的那些红木家具珍品。这样,也可以不时请来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古典家具研究专家王正书和其他收藏界名人等来此讲讲课,大家可以时常聚到一起赏玩、研究,共同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出一份力。 如影似幻 常和李莉交流切磋收藏之道的同好们早就发现,李莉家的书房、卧房以及办公室用的家具上,常常会出现漂亮的瘿木,尤其有趣的是,连她家厨房的橱柜面板也全都是瘿木花纹。每当有朋友对着这些围绕着她无处不在的瘿木惊叹时,她都会开心地笑道:“没办法,瘿木配上红木就是漂亮。”接着解释,橱柜上的瘿木实为装修时贴的带瘿木图案的壁纸,不然,天富网址那就太暴殄天物了。 其实,对瘿木的喜爱恰到好处地透露出了李莉身上独特的女性审美情趣。在她眼里,瘿木有许多妙处。由于瘿木是树生病后产生的瘤体状,因此它有一种特别的病态美;它们的纹理大多是旋转的细密花纹,漂亮、神秘但不妖娆;有的看起来像山水人物鸟兽,有的又像悬挂的葡萄串,秀妍绮丽,自然成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和美的享受。家具上镶配了瘿木,会给整个居室带来新颖别致的装饰效果。 厨房里除了橱柜面子上全由瘿木纹装饰外,居室中与茶台相配的六只六角方凳的凳子面,镶的也都是整块的瘿木。李莉说,它们都是出自楠木瘿子,细细审视,上面的花纹颇像茶花,与茶台搭配起来正好。放眼李莉陈设了红木家具的厨房,阳光从窗户照进来,酒在色调隽雅的家具上,瘿木面泛出金黄的颜色,使整个居室熠熠生辉。围坐茶台品茗,如坐在画中。 从茶室出来,再到李莉藏室细品一下她的第一件红木藏品——红木琴桌,会发现琴桌的桌面镶有一整块瘿木。这样看来,李莉当年刚接触红木家具,天富客服就跟瘿木结下了不解之缘。怪不得厨房兼茶室布置得“如影似幻”。 当女人爱上红木时,女人就更加女人了。

藏家故事天富注册:葛新紫砂壶收藏成“瘾”

紫砂壶早已成为众多收藏家手里的“珍品”,而上海的葛新先生收藏了500多把紫砂壶,并以此在收藏界“小有名气”。 说起紫砂壶,现已退休在家的葛新先生记忆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葛新在香港从事进出口生意。他亲眼看到表哥到厦门出差时花一万多元买了一把顾景舟先生制作的紫砂壶,在香港转手卖到了10多万元。同时,葛新发现,就在他公司隔壁,天富客服一家小店的店主专门经营紫砂壶,当时主要从江苏宜兴一带进货,凡是名家的作品进价不过300元左右,而在香港的售价都可达上万元。后来,随着我国台湾省收藏紫砂壶热潮的兴起,紫砂壶的价格更是日渐走高。 “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商机嘛!”葛新当时因生意需要,几乎每月回一次上海,当他看到紫砂壶的商机后,他每次回来便尽量搜集紫砂壶,尤其是名家的紫砂壶精品。他家就在东台路文物市场附近,跑文物市场成了他回家的必修课。 但东台路货源毕竟有限。葛新想了一个办法,他把东台路上的摊主召集起来,承诺收购紫砂壶每把300元,比当时世面上的价格高出十倍,“但必须是旧货而且有落款”。这样,葛新每次回上海,能收到30多把紫砂壶。“现在手里的很多精品都是那时收集来的”,天富注册葛新说。其中一把落款为“大亨”的紫砂壶,据考证为清代制壶大师邵大亨作品,而有媒体报道,同样一把由邵大亨烧制的紫砂壶,外国买家曾经出价10万美金都未能买到,其珍稀程度由此可见。 在收藏过程中,葛新也逐渐学会了如何鉴赏紫砂壶,即完美的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紫砂壶历来多分成四个档次:日用品壶(即大路货)、工艺品壶(即细货)、特艺品(即名人名家的作品)、艺术品(富于艺术生命的作品)。用五字法来概括,即“泥、形、工、款、功”,前四个字属于艺术标准,后一个字为功能标准。 收藏,其实就是考验藏家的眼力,而有好眼力者,往往能淘到便宜的宝贝。有一次,葛新在苏州古玩街闲逛,无意中发现墙角一堆古玩杂件里有一把紫砂小壶。在他买了一把紫砂壶后,店主慷慨地把墙角那堆“垃圾”送给了葛新。后来,葛新考证出紫砂小壶竟是清代惠孟臣的作品。去年葛新在东台路闲逛,偶尔发现了一把落款为“范庄农家”的紫砂壶,摊主要价不到2000元,而估计目前市场价达10多万元。 目前,葛新手里的紫砂壶已达500多把,天富网址其中精品近百。葛新有个想法,就是找个合适的地方把这些茶壶捐献出来,供更多人参观和研究,也算是对我国紫砂壶研究做些贡献吧。

天富老人喜收藏家里变微型紫砂博物馆

家里有人上门做客,大家都会拿出好吃的款待。家住成贤街社区的七旬老人王明哲也不例外,瞧他乐呵呵地端出了满满一盘果子,天富品种还真丰盛,栗子、瓜子、花生、核桃、菱角、白果,等等,足有八样不同的果子。 家里有人上门做客,大家都会拿出好吃的款待。家住成贤街社区的七旬老人王明哲也不例外,瞧他乐呵呵地端出了满满一盘果子,品种还真丰盛,栗子、瓜子、花生、核桃、菱角、白果,等等,足有八样不同的果子。眼馋了吧?哎,先别急着“下嘴”,其实这些食物可不“好吃”,它们都是模样足以乱真的紫砂工艺品。 这些够绝了吧?王老摇摇头,在他一手组建的上千个紫砂“大家庭”里,天富平台官网它们还算“小意思”。 十多年收藏上千件宝贝 说到“老壶痴”王明哲,社区里无人不知。一走进老人的家,就像进入一间紫砂收藏室,屋子里的橱、柜、茶几上,摆满了千姿百态的紫砂工艺品:有紫砂花瓶、紫砂雕塑,更多的是各式各样的紫砂壶。这千余紫砂藏品,是老人在这十多年里一件件抱回家的。 王老不好意思地说,当初为了这个爱好,还差点跟老伴张奶奶闹别扭。一开始,他三天两头往家里带紫砂,张奶奶有些吃不消了。为啥?花销太大啊。她不得不想出办法:把王老每月的零花钱控制在千元左右。想要加钱?没得商量。 淘来的藏品身价狂翻 钱不够怎么办?王老索性钻研起了“捡漏”的学问。所谓“捡漏”,就是花很少的钱捡到别人看走眼或认识不到价值的好东西。 没多久,他还真尝到了甜头。一天,在朝天宫一个地摊上,他看到一把灰头土脸的提梁壶。仔细瞅瞅才发现,壶盖和壶把上,居然有几只小巧玲珑的猴子。数数共有5只,才拇指大小,姿态各不相同,有趣极了。“肯定是好东西!”王老掏出200元买下。 后来才知道,这是清末民初紫砂名家王寅春的作品。曾有人开出5万元的价格想买这个壶,可老人说,自己的收藏一概不卖。 这么多藏品里,他最爱不释手的“窑变柿形壶”,也是捡漏得来的。这壶身形似一只柿子,壶盖就是柿子蒂。壶的用料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绝迹的“天青泥”。但最神奇的是壶的颜色,居然五彩斑斓。瞧,壶身主体是青色,一侧却点缀有一块巴掌大的红色,红色逐渐转变为绿色,再转为青色,与壶身浑然一体。而红色、绿色位置分别对应的是柿子、柿子叶,天富注册巧妙极了。 老人说,这件是民国紫砂高手汪宝根的作品。多变的色彩是烧制过程中,受热温度不均导致“窑变”意外产生的。这样一件市场价上万的宝贝,同样是从朝天宫不起眼的旧货摊子上淘来的,不过花了300多元。 养壶养到废寝忘食 当然,“捡漏”可遇不可求,王老也会购买一些价格不高,但颇有韵味的藏品。在他眼中,不管出身是否名贵,所有藏品都是自己的孩子。除了“寻宝”,剩下的时间,他都用来照顾这些“孩子”们,俗称“养壶”。 王老说,紫砂壶原料是陶土,又经过高温烤制,最初会带有火气和土味。但玄妙的是,只要经过日复一日的茶汤滋养,紫砂壶会逐渐出现温润如玉、色泽饱满的“包浆”,看起来非常有质感。“每天用壶来泡茶,或用毛巾蘸茶水擦,或直接用手抚摸,都是养壶的好办法。”不过这个过程是急不来的。以王老的经验,养好一只壶,少则半年,多则三载。 长年累月地养壶,老人一双手布满了老茧,光擦坏的毛巾就有几十条。难怪张奶奶心疼说,他一摸上壶,就连吃饭睡觉都能忘个干干净净。不过老人说了,再辛苦也不能委屈了“孩子们”,“1000多个等着我照顾呢。我轮着来,一个都不会少。”

藏德貴過藏品 江西藏家18年收藏6000創刊號天富客服

文化市場日益繁榮的今天,不少人都有保存報紙雜誌的習慣,但稱得上收藏的卻不多,收藏創刊號的則尤為鮮見。因為創刊號在報刊收藏界裏被稱為“稀缺品”。1月28日,天富平台官网記者走進為數不多的江西籍創刊號收藏家徐福森的“書海”中,感受書頁之間濃濃的歷史陳香。 徐福森在家中整理收藏的創刊號 感受 每本雜誌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歷史 據悉,徐福森收藏的各時期、各種類刊物創刊號多達6000余冊。在徐福森的家中,書櫃被塞得滿滿噹噹外,衣櫥中、茶几下、桌子底,處處是包裹得嚴嚴實實的雜誌。新中國成立後共發行了8000余種期刊,徐福森擁有其中大部分的創刊號。 徐福森告訴記者,這6000余冊雜誌給他和家人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因為每一本雜誌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歷史。 經驗 藏德貴過藏品 被問到收藏為何如此豐富時,徐福森表示他的收藏心得就是“藏德貴過藏品”這六個字,意思是再貴重的藏品都沒有藏書人誠實守信的“藏德”值錢。據了解,徐福森藏書的18年中,誠實守信的品質得到了收藏界許多藏友的認可。 他收藏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手筆,天富网址就得益於自己良好的口碑。幾年前,一位湖南的大收藏家改路(更換收藏物種),為籌集款項而一次性拋售所有以往珍藏的創刊號。當時,徐福森和其他幾位買家都希望接下這筆單子。但湖南藏家最終放棄其他出價更高的人選,並在既沒匯款也沒任何擔保的情況下,直接將全部2000余冊珍貴創刊號托運至徐福森驗貨。事後,這位湖南藏家坦言,早就聽說南昌的徐福森重誠信,因此就算素未謀面,也能如此信任。 願望 拓展低碳技術實現無紙化收藏 藏品多了,煩惱也隨之而來。最讓徐福森煩惱的,是如何永久保存。原來,紙張也是有壽命的,一張印刷報紙雜誌的新聞紙壽命最多只有150年,天富客服盡壽後的紙張會失去韌性。徐福森告訴記者,他已通過去年南昌召開世界低碳經濟大會的機會,向幾位國內外低碳技術專家表達了自己的期望:發展數字技術,讓有紙的書報以無形且不可複製的數據形式保存下來。只有實現了這樣的“無紙化”收藏,他的這些寶貝才能永世長存。

草根文物收藏家天富注册的喜怒哀乐

晋松说话很快,同时眼睛总望向别处,仿佛此时此刻,他正在想别的事。 在这个城市里,他租着“半间房”,小餐桌上“挤”着两台笔记本电脑,看上去比早上的地铁还挤。喝水用的杯子出奇的大,至少能装1公斤。 晋松淘来的“宝贝”,有的已折角了,随意摊在床上,天富平台官网或塞在某个角落里。别看他才31岁,却已从事收藏20多年了,晋松说不好这些藏品值多少钱,他的职业是会计,可他偏偏对钱没什么概念。他的收入不高,其中20%用来租房,他没想过,自己何时才能有套房。每天,把藏品的图片上传到博客中,那是晋松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收藏对于晋松来说,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1966年7月遇罗克写作《出身论》。1967年1月18日《出身论》刊发后,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当年抨击《出身论》的报纸。 “每个人都像有强迫症一样,大家为了同样的目标,在用同样的方式生活。”又到了要去上班的时间,站在路边,一辆满载的公共汽车晃晃悠悠地开了过去,天富注册人们在里面挣扎着、推搡着、抱怨着……晋松皱了皱眉头说:“可我,不想一直这样。” 他的眼睛望着别处,似乎,他在自言自语。 像章成为第一批藏品 开始玩收藏,对于晋松来说,平淡无奇。上小学时,爷爷给了他一堆像章,这是晋松第一批藏品,那时家家都有很多。 对于那段历史,晋松没任何感觉,老师从不讲,大人们说到那两个字时,语速极快,甚至听不清。“我一直觉得,它就像抗日战争一样,是一次战役什么的。” 小孩都是淘气的,课本上有列宁的画像,晋松在空白处画了个小人,父亲看到后,当时就急了,撕掉那页后,斥责他:“你这不是给家里找事吗?”为什么父亲那么紧张?为什么大人们自我审查意识这么强?晋松想不明白。 早晨5点去潘家园淘宝 1993年,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红色收藏”热了起来。父母的同事办了一个收藏展,每天放学,晋松都跑去玩,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百丑图》。一来二去,他和藏家成了忘年交,人家告诉晋松:“我这都是从潘家园淘来的。” 从小在位于房山的燕山石化院里长大,潘家园对晋松来说,仿佛火星一样遥远而新奇。第一次去潘家园,晋松跟着大人,早晨5点起来赶头班车,恰逢冬天,在寒冷的车厢哆嗦了一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前门,然后再换两次车,还要步行10多分钟。 那时的潘家园是个“破烂市”,自发形成,天没亮开始摆摊,到下午基本就没人了。早去的好处是可以淘到好东西,此外,有的卖家就像涮锅里的羊肉片一样,在街边站一会儿就撤退了,他们手里往往有好东西,早去就能淘到。 赶上了“好时候”的尾巴 孩子有孩子的执著,大人带着跑了两次,以后晋松都是自己闯潘家园,从14岁一直到高中,几乎每周都不落。用晋松的话说,“我赶上了好时候的尾巴”。 那时,一副《百丑图》才0.50元,现在值六七百元,且很难淘到真的;最贵的老画报不过两元,现在至少40元,品相好的,能值上百元。但晋松那时不懂,画报等图片资料升值空间更大,因为它们很直观,国外的收藏者更愿意购买。 除了潘家园,晋松发现当时“月坛邮市”也卖藏品,天富网址普通藏家往往不知道这一点,所以月坛的东西不仅便宜,珍品还多。 渐渐地,晋松开始专注于“文革”收藏,有藏家开他玩笑:“小屁孩,你对当时能知道多少?”晋松反问:你不是清朝人,难道就不收藏清朝的文物? 捡漏捡到了大便宜 高中毕业,晋松遇到麻烦,考名牌大学,成绩不够,而普通大学又没历史系,无可奈何,他只好学了会计。学校在清河,骑车去趟潘家园要两个多小时,即使如此,他也坚持了下来。 后来晋松在潘家园淘到了发表《出身论》的那张小报,它总共只出了7期,一位天津的藏家居然全有,但他不知道自己收齐了,按每期10元零售。 装“大头”才能得精品 “做收藏,不能老砍价,适当的时候也要装大头,这样人家尝到甜头,就会把精品留给你。”就这样,渐渐地“圈”内都知道晋松了。 一名摊贩的父亲当年和遇罗克在一个厂工作,死刑宣判前下发过征求大家意见的文件,他知道晋松收藏这个,就专门留给了他。“花多少钱,我也要买。”晋松大喜过望,最终花了120元。而这份内部印刷资料,成为仅存的孤品。晋松不仅收藏遇罗克的文物,也收藏当时抨击《出身论》的小报。 差点被单位“炒鱿鱼” 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成了难题。用人单位招会计都希望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晋松只好去洗浴中心当收银员。 住在地下室里,一屋12人,唯一的窗口对着煤堆,卸煤时,床上满是碎屑。每天工作12至16小时,第一个月他只拿到了200多元。为不给父母增加负担,为了再找工作时简历里能写上“有工作经验”这一条,晋松坚持了下来。 终于,他进了一家国企,4年后,企业想以不正当理由辞退他,又怕违反《劳动法》,就劝晋松自己辞职,晋松说:“我没经历过劳动纠纷案,正想趁此机会学习一下。”用人单位想不到,一向温和的晋松居然这么认真,只好作罢。 收藏只为了解自己 “总有人问,我的收藏值多少钱,但我真没想过。”晋松其实比谁都更缺钱,但收藏对他来说,是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哪怕你给我的是复制品,我也收,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晋松说。 有房有车,晋松羡慕那样的生活,但身边的人都在那条路上奔忙,晋松犹豫了,生活本应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单调?永远不反省,永远在重复,这难道是人生的意义? “我也担心明天,如果有一天没工作了,那么这半间房我也租不起了。”晋松的表情有一丝惆怅,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把厚厚的收藏夹随手扔在地板上,他说:“可无论如何,这是我自己的选择。”